重慶晨報記者 石亨 實習生 喻春龍 報道
  社會工作師,是利用個案、社區、小組等專業方法,以幫助機構和他人、協調社會關係為職業的服務人員。
  與籠統的社區工作不同,社工師更多的是一對一個性化服務。今年,渝中區每個社區里都配備了至少兩位社會工作師,胡蓉和周香蓮是望龍門街道二府衙社區的社工師,用她們的話說,“以前是居民有了事兒來找我們,現在是我們主動到居民家去找事兒。”讓我們去看看,社工師是如何工作的。
  她讓他重拾生活的信心
  昨天上午11點,25歲的趙坤(化名)坐在家裡,一邊看電視一邊和上門的胡蓉閑聊,“臉色越來越好了,但找工作還是不要太急。有事情跟我們說。”聽到胡蓉的勸慰,趙坤笑了笑,“我曉得,但是屋頭就只有我在掙錢,沒得法呀!”
  5個月的接觸,讓趙坤對胡蓉無話不說。胡蓉也覺得,趙坤雖然還在生病,卻和自己剛見他時判若兩人。
  胡蓉第一次見到趙坤是在醫院,趙坤因為肺結核和腸結核,體重不到90斤。當時家裡只靠奶奶每月兩千元左右的退休工資維持,剛剛從一家小型金融公司辭職的趙坤對生活失去了信心。胡蓉回家就給趙坤定下了扶助方案,幫他獲得低保,重拾生活的信心。
  胡蓉打電話瞭解情況後才知道,低保要本人去辦理,但當時趙坤在住院,胡蓉只好親自和街道救助站的工作人員聯繫、溝通,走程序。
  “以前都是我們有事兒去找社區,這次還真是第一次他們追著我們問進度、幫忙。”趙坤覺得,自己重新開始想要積極治療,就是在胡蓉幫他辦下低保的時候,“覺得自己沒那麼孤獨了。”趙坤出院後,胡蓉留意著對趙坤有益的政策,隔兩天就會給他打個電話給些建議,隔幾天就會去他家坐坐聊天,“他需要溝通,我們也能從聊天里瞭解他的精神狀態。”
  為有相同問題的居民組建小組
  昨天的家訪後,胡蓉在給趙坤設計的幫扶方案里寫上:“案主對未來有明確規劃,重拾生活信心,有對抗疾病的勇氣。”幫扶計劃的第三步,是就業幫扶。胡蓉說,社工師的工作並不在於解決某一件事,而在於通過一系列努力,讓案主能夠完全重拾生活。
  五個月來,對趙坤的每一次進展和家訪,胡蓉都會詳細記錄。方案的最後一頁,則由案主對社工師的服務進行打分,並且提出自己的真實願望。
  因為是一對一長期服務,自3月份社會工作室成立以來,胡蓉接過5個案子。
  每天,社工師的工作除了為已有的案主服務,入戶也是其中的一大部分。周香蓮在社區工作了近8年,社區里的200多戶居民和他比較熟了,然而成為社會工作師以後,周香蓮的入戶更有針對性,“以前是居民有了事兒來找我們,現在是我們主動到居民家去找事兒。”
  除了個人服務,社工師還會將社區里有相同問題的居民進行小組配對,周香蓮和胡蓉手裡現在就有一個“失健人群小組”。小組組建前,兩人在居民里篩選出行動較困難的殘疾人,隨後再根據名單一一入戶,去瞭解這個人的性格、困難、要求、是否願意參加活動等,“找到合適的人就組成小組,然後寫出方案。”
  “這個失健小組,我們主要是為了幫助這些人融入社會、多和他人交流,能夠培養自己在生活中的興趣,不要自怨自艾。”小組不定時會舉行各種活動,一段時間後,小組成員都成了朋友。
  想當社工師得參加全國統考
  在一年前,胡蓉和周香蓮根本不知道社工師這個詞,去年,社會工作室在渝中區某些街道開始試點,兩人在人事考試網報了名,參加了社會工作師資格證全國統考,並順利拿證。因為沒有經過系統的學習,兩人每半個月就要到街道去接受專業培訓。
  給兩人培訓的,是重慶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副教授周紹賓,“社會工作,主要是為了幫助居民對社區有歸屬感、信任感,他們在社工幫助下對自己、生活和周遭環境有了信心,有主人意識,從而能讓這個社區更和諧,最終也能達到社區居民對社區的高度自治。”
  周教授介紹,重慶的社區現在有兩種社工形式,第一種是引進專業的社會工作機構的工作人員,另一種就是將社區本身的工作人員培養為社會工作者,“兩者各有長短,前者更專業,但後者與社區、街道的關係更融洽。”  (原標題:社工師一對一幫扶五個月 讓原本生病失業的他重拾信心 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bxsh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